“中国第一高楼”流拍!摩天大楼热,彻底消停了
文|凯风
(资料图)
摩天大楼,开始“退烧”了。
01
万万没想到,曾经的“中国第一高楼”项目,如今却无人问津。
日前,深圳世茂深港国际中心项目部分用地进行司法拍卖,虽然多达3万人围观,但最终因无人出价而首轮遭遇流拍。
在摩天大楼史上,这座高楼曾经有着一席之地。
早在2017年,世茂深港国际中心拿地未久,曾宣布建设一栋668米高的超级摩天大楼。
作为世界摩天大楼最多的国家,全球10大高楼6个位于中国。
彼时,中国第一高楼为上海中心大厦,高度632米,而深圳第一高楼是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高度599米。
可见,世茂深港国际中心一开始就是奔着中国第一高楼而来。一旦建成,将成为仅次于迪拜哈利法塔(832米)的世界第二高楼。
然而,“中国第一高楼”项目进展并不如预期得那么顺利。
2021年,在史上最严“限高令”约束之下,项目建设高度被削减到600米左右,虽然难以问鼎中国第一高楼,但仍是首屈一指的摩天大楼项目。
2022年以来,由于楼市大转向,部分以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为特色的龙头房企陷入债务危机,世茂地产也不例外,项目一度停工。
如今,曾经位列TOP10房企的世茂地产不仅债务缠身、违约不断,而且到了退市边缘,“卖地求生”变成最后的选择,第一高楼自然也成了过眼云烟。
这也是许多城市摩天大楼走势的缩影。不是被砍了高度,就是中途停工,要么根本就没有落地。
纷纷攘攘的摩天大楼热,终于开始消停了。
02
第一高楼项目,为何没人要了?
早已进入司法拍卖程序之前,第一高楼项目就在多方抛售,但一直没有找到接盘方,直到被法院强制执行拍卖。
究其原因,且不说第一高楼项目背后的债权问题本身就错综复杂,令许多企业望而却步。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已有22家供应商及施工单位起诉查封及轮候查封深港国际中心项目资产,且案件数量还在不断暴增。
要知道,对超级摩天大楼最为热衷的多数都是民企,多家千亿房企都拿下了“地标收割机”的名号,但这些企业如今都是债务缠身,处于挣扎求生的边缘。
根据克尔瑞发布的报告,当前所有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12家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面临“1元退市”的风险,其中8家房企已锁定退市。
即使有接盘能力的,在摩天大楼尤其是写字楼过剩的当下,漫长的去化周期和回本周期,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根据戴德梁行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分别为16.9%、18.6%、18%、24.5%,较去年底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与之对比,大多数二线城市的空置率只高不低,部分城市甚至接近40%的高位。
这背后,写字楼供应过剩而市场需求萎缩,是核心问题所在。供需过剩之下,租金自然随之下滑,摩天大楼的回报周期将会变得无比漫长。
所以,即使第一高楼项目拿下了500米+超高层建筑的入场券,但在复杂的债权、居高不下的空置率以及模糊的前景面前,烫手山芋谁都不愿意接。
03
事实上,国家层面早已对摩天大楼热发出了预警。
早在2020年,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文,严格限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摩天楼”,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
随后,有关部门对摩天大楼“限高令”进一步加码:
城区常住人口少于300万人的,不得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超过300万人的,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均不得新建500米以上高楼,而绝大多数二三线城市,第一高楼或将止步于250米。
在此之前,在摩天大楼崇拜之下,各大城市不断拔高城市天际线,直接挑战上海的中国第一高楼之位,甚至还有城市试图将迪拜的世界一高楼踩在脚下。
最严限高令的到来,及时刹住了城市的摩天大楼比拼热,一众超级地标项目不得不面临“削顶”之困。
如今,不只是作为“第一高楼”规划项目的深港世茂国际中心被削减到600米左右,成都的熊猫大厦也从677米降到了488米,南京江北第一高楼从600米降至498米,武汉绿地中心从636米“砍”到了475米……
摩天大楼被“抛弃”,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
04
为什么要对摩天大楼“限高”?
一个原因是技术层面的,摩天大楼超过消防能力的限制,而拆建改造更为困难。
目前世界最高的消防云梯只有100多米,而摩天大楼动辄300米、500米以上,这无疑对消防救援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所以,住建部新规明确,各地要加强与超高层建筑消防救援需求相匹配的消防救援能力建设,审批超高层建筑时,应送当地消防救援机构征求意见,以确保当地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
与之同时,摩天大楼容积率爆表、造价高昂,等到建筑老化之后,不仅改造费用高企,拆迁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这两年,舆论热议的高层建筑会不会沦为城市新“贫民窟”,并非没有道理。
另一个原因更为核心,摩天大楼耗费巨大、成本高昂,存在烂尾风险,“摩天大楼诅咒”并非空穴来风。
摩天大楼蜂拥而上之际,恰是经济最繁荣之时,但随着摩天大楼落成,经济往往开始步入衰落。
这种巧合,让“摩天大楼诅咒”的说法广为人知。
实际上,这不是玄学,摩天大楼往往在货币相对宽松期蜂拥而出,一众房企疯狂加杠杆,极尽扩张之能事。
然而,经济不会一直高增长,货币也不会一直宽松,市场更不会一直向上。
一旦出现逆转,摩天大楼轻则陷入资金链紧张困局,重则面临烂尾风险,这类事情曾经一而再再而三轮番上演。
所以,叫停摩天大楼建设热潮,无疑是未雨绸缪之举,也将深刻改变大城市的摩天大楼格局。
都市游、微度假等成主流 主要景区中秋迎客383.3万人次同比增长24%
记者昨天从市文旅局了解到,中秋节假期,全市199家重点旅游景区(地区)累计游客接待总量383 3万人次,同比增长24%;累计营业总收入27107 1万
2022-09-21
郑州管城区、二七区今天开展核酸检测,最全采样点看这里
今天(5月18日)郑州市管城区7:00—17:00二七区9:00—16:00开展核酸检测管城回族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在全区范围开展新冠病
2022-05-19郑州发布99号通告:调整封控管控区域
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关于调整封控管控区域的通告(2022年99号)根据疫情形势变化,经郑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研究,自5月18日
2022-05-195月17日河南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8例
5月17日0—24时,全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例(郑州市3例),含1例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在郑州市),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8例(郑州市6例
2022-05-19
【行走郑州·读懂最早中国】锁定“云游麦田里的博物馆”直播,探寻最早中国
黄河孕育华夏,麦穗延续苍生,文物折射历史,历史照亮未来。看直播 抽门票为全面展示郑州城市魅力,深入塑造行走郑州·读懂最早中国品牌体
2022-05-19郑州约谈百果园郑州地区负责人
今日记者获悉,针对近期成都、武汉相继曝出百果园销售腐败变质水果切盘的负面新闻,为全面加强能力作风建设,严格落实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2022-05-19
全力备汛!郑州94支队伍10313人集结到位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郑州市2022年城市防汛工作会议上了解到,郑州市组建了94支共10313人的防汛应急抢险队伍。目前,这些队伍正在全力备汛。据
2022-05-19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四大文旅集团入榜全国文旅集团品牌影响力百强
2022年5月16日,迈点研究院发布《2022年4月中国文旅业发展报告》,河南省的四个知名文旅集团,银基文旅集团、建业文旅、洛阳文旅集团、河南
2022-05-19
图集|来自郑州五月的浪漫,闯入莫奈的花园
遇见郑州五月的浪漫,走进这片虞美人和矢车菊的花海,彷佛置身于莫奈的花园。色彩缤纷的花儿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好似步入童话般的世界。
2022-05-19郑州市普通中专采用网上报名 志愿填报时间为5月22日〜25日
5月17日上午,《2022年郑州市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意见》发布,今年,郑州市普通中专采用网上报名。普通中专志愿填报时间为5月22日至25
2022-05-19X 关闭
X 关闭
